金多多
又一家百年老字号,倒下了!
上月,“刀剪界扛把子”2000多万股被公开拍卖,买家仅以3.58亿元的低价就拍下张小泉18%股份,相当于市场价格的四成。
“抄底”的也不是什么资本大亨,而是一位85后企业家,还是做自媒体的。
资料显示,目前张小泉被抵押的股权总共有7600多万股,累计被执行金额将近40亿元。
如果控股方还不上钱,那么张小泉的股票还会继续被拍卖,直到还清欠款。到时候股东混杂,张小泉将面对更加尴尬的局面。
这家百年老字号,“刀剪界首股”到底经历了什么?为什么会沦落到股权拍卖的境地?而新股东的入驻究竟是一场炒作还是拯救?
张小泉作为刀剪界的龙头,已经有近400年的历史了。
明朝时期,杭州有一家名为“张大隆”的剪刀铺,主要卖传统刀剪,那年,张大泉从父亲手中接过重担,成为新的接班人,“张大隆”剪刀铺也随即更名为“张小泉”。
接过担子的张小泉,在传统锻造技术的基础上进行改进,凭借独特的手工技术,张小泉的名声逐渐打响。
一次偶然的机会,外出采买的乾隆皇帝接触到张小泉的剪刀,对其赞不绝口,不仅为其亲自题字,还将其纳入“皇宫用剪”。
之后,张小泉虽然经历了战乱、经济体制改革,但在国家的支持下,最终顽强地“活”了下来。
2006年,该品牌还通过层层筛选,正式入选第一批“中华老字号”,制造技术成为第一批国家级非遗。
在母公司的帮助下,张小泉于2021年完成首次公开募股(IPO)并进入资本市场,成为国内刀剪行业首只股票。
然而,仅上市一年,张小泉就因品质问题出现口碑下滑、利润收缩的状况,如今还被股东拖累,面临股权被卖的局面。
张小泉如今的窘况,与它的母公司——富春控股有关。
2007年,张小泉还是一个集体制企业,顺应市场化改革的潮流,张小泉也迎来了属于它的市场化,富春控股重金买下张小泉七成股权,一跃成为最大的股东。
正所谓“新官上任三把火”,新上任的富春控股进行了“大换血”。
把平均年龄40岁以上且大都只有小学学历的老员工换成了“新鲜血液”,解决了张小泉人员老化等问题,还开建工厂,引进现代化技术。
在富春控股的推动下,年产值只有两千万的张小泉实现了业绩飞涨。
02
说到富春控股,其实是一家做房地产上游供应链起家的公司。
2017年以来,随着地产行业大震荡,富春控股的主业受到严重影响,资金链出现严重问题。
这下子,张小泉可惨了,不但自身没有得到发展,反而被富春控股“吸血”,成为其融资的幌子。
富春控股被烧钱的地产项目拖累,为了尽快回血,2022年将张小泉的股份用作担保,把借来的钱投到供应链金融、预制菜、房地产等不相干的项目。
富春控股仅在某地的一个产业园项目金多多,就烧了130亿元。
投资的多元化不仅没有分散风险还因为缺乏协同性使得风险上升,通过高杠杆埋下的雷,终究还是爆了。
富春控股的项目因资金周转不灵而陷入财务危机,投资的项目大都烂尾。
截至去年,其负债已飙升到60亿元,差不多是张小泉自身市值的两倍,就算“敲骨吸髓”把张小泉卖了,也还不清。
为了为母公司还债,张小泉成了“替罪羊”,不仅利润被股东“吸干榨净”,其股权还被摆上平台公开拍卖。
曾经的风光无限的国货老品牌,如今却成为还债的工具。
除了被投资人拖累,张小泉还有自身经营的问题。
从近年运营数据发现,张小泉已经逐步陷入“只销售但不挣钱”的尴尬局面。
去年,在营收增速上涨的情况下,归母净利却出现下降,且过去3年间,净利润都处于下降的状态。
为超越、十八子作、苏泊尔等竞争对手,张小泉加大广告推广的投入,结果不仅销售没有上去,还因为负面消息将市场份额“拱手让人”。
2023年,一网友用新买的张小泉砍骨刀砍骨头,结果刀直接飞出去,折成两截。面对用户的质疑,客服却回复可能是使用不当导致的。
事情一经发布,网友们瞬间炸开了锅,有网友评论,“到底是刀断了,还是企业的初心没了?”
为了挽回面子,张小泉的负责人决定亲自下场直播,结果又出了“幺蛾子”。
切菜时刀柄却掉了,不仅遭到网友取笑,同行也纷纷在直播间里面通过拍蒜、拍黄瓜、剁骨头等方式“讥讽”。
作为制造企业,最重要的就是质量,张小泉却偏偏败在质量上,结果可想而知,其口碑及经营状况深受打击。
2022年,张小泉的净利润出现断崖般下降,从2021年的7800多万,跌至4200多万,2023年,更是降至2800多万。
挑战不断的张小泉,亟待突围重生。
截至2025年5月底,张小泉逾期债务本金将近60亿元,无奈卖身求生。
随着拍卖细节的曝光,买方王傲延成为热议的焦点。王傲延,是成都一家MCN机构白兔集团的高管。
一个做自媒体带货的,为何要买入国货品牌?
先说白兔集团吧,这家公司曾多次因网红带货翻车。
旗下一位主播在直播间卖水果,网友下单后却发现很多都烂了,尽管博主即时出来道歉并承诺全权负责,但该事件依然影响了公司的信誉,此外,集团旗下其他主播也接连出现品控的问题。
直播的产品有质量问题,带货机构也难辞其咎,把控上游成为关键,意识到这一点的王傲延开始加大上游供给端的布局,收购张小泉正是战略布局的一环。
另外,白兔集团的高管就曾经透露,公司未来几年有上市的打算。
鉴于上市对企业条件要求较高,手续繁琐,周期长,白兔集团也许会通过张小泉走“借壳上市”的路子。
而对张小泉来说,与MCN 公司合作究竟是一场重生,还是又一次跌入黑洞?
如今是一个数字营销的时代,传统制造企业纷纷接入直播带货等营销方式。
尽管张小泉本身也与达人合作开展直播带货布局,但俗话说得好——“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情”,白兔集团作为市场推广领域的“专家”,或许可以为张小泉的发展“添砖加瓦”。
此外,张小泉近年在推进品牌出海的事宜,这一点与白兔集团的业务布局有所重合。
一个手上有货,一个会“吆喝”,或许两者可以一起发力,共同探索国货出海的新路径。
张小泉可以利用短视频、海外直播等方式让中式刀具进一步打开海外市场。
但看似“两全其美”的合作,也存在很多不确定性。
一是口碑修复,前些年“菜刀不能拍蒜”等事件,让张小泉的形象碎了一地,此次跨界合作,能否借新媒体的力量重新修复形象仍不可知。
二是能否协调好营销机构与制造企业在业务方面的差异。
MCN公司的专业是营销推广、直播代运营,但传统制造团队的重心是生产制造,如果要统一两者,估计发展重心、发展模式及管理方式都得有所区别。
想要实现“1+1>2”,需要平衡销量和品质、创新和传统之间的关系。
吴晓波曾在书中说过:“所有的老字号都是幸存者,但幸存下来的不等于获得永生。”
中华老字号作为国民品牌,不仅基础扎实且享有补贴,理应发展得更稳,但部分品牌却固步自封,没能顺应时代的变化,在研发、设计、营销等领域持续创新,最终被时代所抛弃。
全国老字号最高峰时曾经达到16000家,现在仅剩1400多家,且超过七成都处于艰难度日的状态。
那些老祖宗留下的传统技术与手艺,民族的瑰宝,在岁月的洗礼下,逐渐褪色,甚至消失,令人惋惜。
幸存的张小泉应该走向何方?
是借新股东的力量重新起飞,还是逐步成为资本市场“收割老字号”的工具,结果难料。
老字号的真正敌人从不是时代,而是寄生其身的资本贪欲。若不能以“刮骨刀”改革,四百年遗产终将沦为拍卖槌下的又一串数字。
参考资料:
1.中国新闻网:《从“拍不了蒜”到债务缠身,400年的张小泉怎么了?》
2.杭州老字号企业协会:《张小泉 剪刀中的战斗机!》
3.商业人物:《菜刀江湖,张小泉难称霸》
4.达摩财经:《张小泉大股东债务缠身,MCN白兔集团趁机入局》
作者:青允
编辑:柳叶叨叨
悦来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