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言财米网
“专为中国游客设定,这规矩就是给你们定的!”
谁曾想这句话竟出现在泰国水果摊的标语牌上,摊位上贴满了歪歪扭扭的汉字,这就是赤裸裸的歧视!
都知道泰国大部分游客都是中国人,还如此的嚣张跋扈,结果就是泰国旅游付出了沉重代价!
一块中文警示牌撕开的温情假象:泰国旅游业的傲慢与中国游客的用脚投票
曾几何时,泰国水果是短视频平台上的 “流量密码”—— 金黄的芒果淋上雪白椰奶,尖刺密布的榴莲掰开后果肉饱满,紫黑的山竹裹着清甜果瓤,晶莹的龙眼串成诱人的玛瑙…… 这些画面下方,“求代购”“馋到流口水”“攒钱去泰国吃个够” 的评论刷屏,仿佛隔着屏幕都能嗅到热带水果的馥郁香气。那时的泰国,是中国游客心中 “性价比” 与 “异域风情” 的代名词,旅游攻略里满是 “热情摊主”“贴心服务” 的温情描述。可如今,一块写着 “别乱捏”“捏了就得买” 的中文警示牌,彻底撕碎了这份虚假的温情,让泰国旅游业的傲慢与偏见暴露无遗,也让中国游客用 “用脚投票” 的方式,给出了最真实的答案。
展开剩余89%一、从 “梦中情果” 到 “中文警告”:信任崩塌的瞬间
“第一次在清迈水果摊看到那块中文牌时,心里的落差像从云端跌到谷底。” 游客李女士在社交平台上的吐槽,引发了无数人的共鸣。她晒出的照片里,一块简陋的木牌上用歪斜的汉字写着 “专为中国游客准备:请勿触摸,摸后必买”,而旁边针对其他国家游客的提示,却是 “欢迎挑选,如有疑问请咨询”。这种明显的区别对待,让她瞬间没了购买欲:“不是不能遵守规则,但为什么只针对中国人?这分明是把‘没素质’的标签贴在了我们身上。”类似的经历并非个例。在曼谷的乍都乍周末市场、普吉岛的街头摊贩区,越来越多中国游客发现,“中文警示牌” 成了水果摊的 “标配”:有的写着 “禁止试吃,中国人自重”,有的标注 “挑三拣四者勿入”,语气生硬,充满歧视。更令人气愤的是,当游客试图解释 “只是想看看水果熟度” 时,摊主往往会用带着偏见的中文回怼:“中国人都这样,摸了又不买,就得立规矩!”
网友张先生分享了他的遭遇:在芭提雅一家水果摊,他刚伸手碰了碰榴莲,摊主就猛地拍开他的手,指着中文牌吼道:“看不懂字吗?中国人就爱乱摸!” 张先生气得当即转身离开,“我本来打算买两个榴莲带回去,结果被这番话噎得一句话都说不出来。他们只看到少数人的不文明行为,却把所有中国游客一棍子打死。”这些 “精准打击” 的中文警示牌,本质上是对中国游客的集体偏见。泰国商家默认 “中国人爱占便宜”“乱摸乱试不买”,却选择性忽略了中国游客为当地水果消费带来的巨大贡献 —— 疫情前,中国游客在泰国水果市场的消费占比超过 30%,不少摊主靠着中国游客的购买力,从 “小推车叫卖” 升级为 “实体店经营”,甚至开上了豪车。可当利益到手后,他们非但没有感恩,反而用歧视性的规则 “回报” 顾客,这份傲慢,成了压垮信任的最后一根稻草。
二、中国游客曾是 “金主爸爸”:撑起泰国旅游业半壁江山财米网
泰国旅游业的繁荣,离不开中国游客的 “鼎力支持”。数据显示,2019 年(疫情前),赴泰中国游客数量接近 1000 万人次,占泰国全年入境游客总量的四分之一,为当地带来超 180 亿美元的旅游收入,相当于泰国 GDP 的 1.5%。而在细分领域,中国游客更是 “消费主力”:在水果消费上,中国游客不仅现场购买热情高涨,还带动了 “代购”“直播带货” 热潮。曼谷的王权免税店曾专门开辟 “水果快递区”,为中国游客提供榴莲、山竹的空运服务,旺季时每天能发出上百箱;短视频平台上,“泰国水果直播” 动辄吸引数十万观众,一个切芒果糯米饭的视频能收获百万点赞,一箱进口金枕榴莲即便售价上千元,也常常被秒空。有常驻泰国的博主调侃:“曼谷水果市场老板的豪车,十辆有八辆是中国游客‘买单’的,他们逢年过节还会给熟客寄水果礼盒,那时候的‘热情’可不是装的。”
在旅游消费的其他领域,中国游客同样是 “主力军”:泰国的海岛游、寺庙游线路中,中国游客占比超六成;免税店的化妆品、珠宝柜台前,排队的大多是中国面孔;就连街头的 tuk-tuk 车(嘟嘟车)司机,都能说几句 “你好”“多少钱” 的中文,专门拉中国游客生意。那时的泰国商家,把 “欢迎中国朋友” 挂在嘴边,主动提供中文服务、微信支付,甚至为中国游客准备热水、充电宝,处处透着 “讨好” 的意味。可以说,中国游客用真金白银撑起了泰国旅游业的半壁江山,也让 “泰国旅游” 成为国内大众旅游的 “首选目的地” 之一。可这份 “双向奔赴” 的美好,却在泰国商家的偏见与短视中,逐渐消磨殆尽。
三、不止于水果摊:泰国旅游的 “暗箭” 早已防不胜防
如果说水果摊的中文警示牌是 “明枪”,那么泰国旅游产业链上的其他宰客乱象,就是早已存在的 “暗箭”,让中国游客的体验感持续下滑。
在交通领域,“看人下菜碟” 的宰客行为早已是公开的秘密。曼谷的出租车司机看到中国游客,往往会以 “不打表” 为由漫天要价 —— 本地人 150 泰铢的路程,对中国游客开口就是 300 甚至 500 泰铢;若游客提出质疑,司机要么态度恶劣地说 “中国人有钱,不在乎这点钱”,要么直接拒载。更有甚者,嘟嘟车司机以 “带你去低价购物点” 为诱饵,把游客拉到高价消费场所,从中赚取回扣。2023 年,一名上海游客在清迈打车时,因拒绝司机的不合理要价,竟被司机堵在巷子里威胁 “不给钱就别想走”。
在旅游服务领域,“定金不退”“虚假宣传” 的纠纷频发。杭州游客王先生 2023 年在普吉岛通过某旅行社预订了 “接机 + 环岛游” 套餐,提前支付了 5000 泰铢定金,可落地后却发现没有接机人员。联系旅行社时,对方不仅拒绝全额退款,还声称 “只收到 3000 泰铢”,争执过程中,一名工作人员竟掏出刀具划伤了王先生的手臂,威胁他 “再闹就不客气”。尽管事后泰国警方表示 “涉事人员已被指控”,但轻飘飘的处理结果,根本无法抚平游客的创伤,更难以重建信任。
在购物领域,针对中国游客的 “智商税” 套路层出不穷。近年来,一款名为 “泰国养胃素” 的保健品在中文社交平台爆火,商家宣称其采用 “泰国古代宫廷秘方”,含有 13 种名贵中药,能调理脾胃、排毒养颜,售价高达每瓶 800 元人民币。可网友查证后发现,这款产品的实际产地是中国香港,在国内电商平台的售价仅为 300 元左右,所谓的 “宫廷秘方” 更是子虚乌有。不少游客吐槽:“飞了几千公里,花高价买了个‘中国制造’,感觉自己像个傻子。”
这些乱象的背后,是泰国部分商家对中国游客的 “刻板印象”—— 他们觉得中国游客 “有钱、好骗、维权意识弱”,即便被宰也只会 “忍气吞声”。可他们忘了,随着国内旅游市场的完善和信息的透明化,中国游客早已不是 “任人宰割” 的群体,当失望积累到一定程度,必然会选择 “用脚投票”。
四、傲慢的代价:中国游客流失与泰国旅游业的 “寒冬”
“中文警示牌” 事件发酵后,泰国旅游业迎来了意料之中的 “寒冬”。数据显示,2023 年赴泰中国游客数量仅 110 万人次左右,较 2019 年的近千万人次暴跌超 80%;泰国旅游与体育部发布的报告显示,2023 年泰国水果市场销售额同比下降 35%,不少依赖中国游客的摊主因生意惨淡被迫关门,果农们则面临 “榴莲烂在树上”“山竹滞销变质” 的困境,只能低价抛售,甚至整仓销毁。
曼谷水果摊主阿猜的经历颇具代表性。他曾在乍都乍市场有个 10 平方米的摊位,疫情前每天能卖出上百斤榴莲、芒果,净利润超 5000 泰铢。可 2023 年后,摊位前变得冷冷清清,一天下来有时连 10 斤水果都卖不出去。“以前中国游客排着队买,现在几天都见不到一个。” 阿猜无奈地说,“我也知道那些中文牌不好,但其他摊主都立了,我怕不立就会被‘乱摸不买’,没想到反而把客人都赶走了。”
与泰国旅游业的 “冷清” 形成鲜明对比的,是中国国内旅游市场的 “火爆”。途牛旅游网 2025 年第二季度财报显示,国内打包旅游产品收入同比增长 26.31%,西双版纳、三亚、昆明、桂林等目的地成了 “香饽饽”。在西双版纳的星光夜市,水果摊主笑着邀请游客 “先尝后买,不买没关系”;三亚的海鲜市场里,商家主动出示 “明码标价” 牌,还帮游客打包保鲜;昆明的花卉市场中,工作人员用流利的普通话为顾客介绍水果特产…… 这些充满温度的服务,让中国游客感受到了 “被尊重” 的舒适。
“以前总觉得出国旅游有面子,现在发现国内游才是真的舒心。” 游客陈女士的话道出了很多人的心声,“在西双版纳吃榴莲,摊主会主动帮我挑熟度最好的,还教我怎么保存;在泰国买个芒果,却要被盯着‘别乱摸’,何必花钱买气受?” 语言无障碍、消费更透明、服务有温度,这些看似简单的需求,恰恰是泰国旅游业丢失的核心竞争力。
五、偏见与短视:泰国旅游业的 “病根” 所在
泰国部分商家的 “歧视性操作”,表面看是 “为了管理方便”,实则是根深蒂固的偏见与短视。他们将少数游客的不文明行为扩大到整个群体,用 “中文警示牌” 这种简单粗暴的方式 “贴标签”,却忽略了旅游服务的核心是 “尊重” 与 “包容”。同样是面对 “游客挑选水果” 的问题,中国国内的商家给出了截然不同的答案。在三亚的第一市场,摊主会主动拿起水果让游客摸硬度、闻香味,还切小块让游客品尝;在成都的水果店里,即便游客只问不买,店员也会耐心解答问题。这些商家明白,“信任” 是留住顾客的关键,而 “尊重” 是建立信任的基础。反观泰国部分商家,既想赚中国游客的钱,又不愿给予基本的尊重,这种 “又当又立” 的态度,注定会失去市场。
更值得深思的是,泰国旅游业的管理部门对这些乱象的 “纵容”。尽管多次有中国游客投诉 “中文警示牌”“宰客” 等问题,但当地管理部门往往只是 “口头警告”,并未出台实质性的整改措施。这种 “不作为”,让商家的傲慢有了滋生的土壤,也让中国游客的失望不断累积。
六、结语:尊重是双向的,市场不会为偏见买单
一块小小的中文警示牌,不仅撕开了泰国旅游业的温情假象,更给所有依赖中国游客的旅游目的地提了个醒:中国游客的选择越来越多,“性价比” 早已不是唯一标准,“被尊重”“体验感” 才是留住人心的关键。泰国旅游业若想挽回中国游客,光靠 “道歉”“撤下警示牌” 远远不够,更需要从根本上摒弃偏见 —— 既要加强对商家的教育引导,树立 “尊重游客” 的服务理念,也要完善监管机制,严厉打击宰客、歧视等行为,让中国游客感受到 “诚意”;同时,更要明白,中国游客是 “消费者”,不是 “待宰的羔羊”,只有拿出平等、尊重的态度,才能重新赢回市场。
对于中国游客而言,“用脚投票” 是最直接的权利财米网,也是对 “歧视性服务” 最有力的反击。国内旅游市场的崛起,让我们有了更多 “舒心选择”,不必再为了 “异域风情” 而忍受傲慢与偏见。旅游的本质是 “寻找美好”,而美好永远建立在 “相互尊重” 的基础上。泰国旅游业的教训深刻而明确:市场不会为偏见买单,傲慢终将付出代价。只有放下偏见,拿出真诚,才能留住游客的心,也才能让旅游业真正回归 “传递快乐” 的初心。
发布于:江西省悦来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